威廉希尔泉州西街藏宝图第四站:古榕巷里说繁华

2024-05-07 00:28:51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威廉希尔[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]

  2014-02-16 10:20 来源:东南早报责任编辑:谢玉妹我来说两句

  古榕巷,是西街中段一条长约200米的小巷,这里保留唐宋以来千余年间历朝历代的建筑遗迹。巷弄之间,那些至今存留的明清古厝,透露昔日泉州达官商贾大户人家的几分神秘。

  早报讯(早报记者 张素萍 刘波 王柏峰 实习生 李心雨 文/图)古榕巷,是西街中段一条长约200米的小巷,这里保留唐宋以来千余年间历朝历代的建筑遗迹。巷东接井亭巷,巷西通三朝巷,巷中与旧馆驿巷相连。

  《晋江县志》记载,清乾隆初年,此巷旧称“后街”,及至清光绪年间,包括旧馆驿在内才合称古榕里。相传此巷原有一株千年古榕,然而在寻访中古榕却极为罕见。泉州文史专家认为,巷名由来或与此巷原有的古榕宫有关。古榕宫位于巷西,砖木石混合结构,原占地300平方米,祀赵天君,为原万厚铺古榕镜境庙。史载虽无古榕巷名,但老泉州城的城池图中却标有古榕宫的位置。

  古榕宫和巷西原有的古榕观音亭,均废于20世纪50年代,唯亭中观音石刻嵌入巷内36号龚宅西墙。

  小巷名人宅第、历史遗址遍布。巷东有“火烧衙”旧址、富甲一方的李五故居“世锦芳留”(一说是“制锦鸿猷”);中段有“天旌孝子祠”清代举人黄朝阳文魁宅、清光绪年间举人龚丕畴文魁宅;巷西有林则徐过泉州必登门的清进士许邦光府第、位于古榕宫南侧的宋代诸葛丞相祠(清道光尚存,后来地被征用)以及管理皇族宗室事务的南外宗正司遗址、明代水陆寺遗址……还有近代从商致富置建的大厝。

  游转于古榕巷的巷弄之间,红砖燕脊,是岁月厚重的沉淀。庭院深深深几许,那些至今存留的明清古厝,透露昔日泉州达官商贾大户人家的几分神秘。

  古榕巷“制锦鸿猷”(一说为“世锦芳留”)是明代富商、大慈善家李五(1386-1457年)置下的房产,鼎盛时期占地十余亩。如今李五故居仅存12号、20号两处,虽规模不复当年恢弘气势,但漫步其间,还是能感受到李氏大宅的深厚底蕴和曾经的家族辉煌。

  门扉紧闭,庭院深深,却关不住几株傲然挺立的古树。这里分别是古榕巷12号、20号,挂有“李五故居”和“制锦鸿猷”。

  “12号是我堂亲的宅子,我们一家住在20号。”50岁的李少雄说,他是李五第20代裔孙。

  据传明代宣德年间,出生在晋江池店的李五富甲一方后,在泉郡城内古榕巷后街埕购地,大兴土木,建了一座九落大厝。当初的大宅院占地十亩有余,东至井亭巷,西至旧馆驿,北与明朝嘉靖年间南京吏部侍郎庄国桢的府地仅一墙之隔。大厝采用出砖入石,内墙土木结构,有房间100多间,飞翘的燕尾脊百余个。厝前有石埕,埕上有旗杆石,厝后建大花园,园中有棵古榕树,相传古榕巷名的来历或与这棵树相关。

  此后五六百年间,李五故宅大部分转卖或出让,如今李氏后人继承下来的,只有12号、20号两处院落。

  20号故宅客厅墙头,挂有“乐善好施”、“制锦鸿猷”和牌匾。住在这里的,是李五第19代裔孙李国聪、第20代裔孙李少雄一家。

  李国聪指着一张“名宦”匾额说,李五后人人才辈出,产生过十三位进士、举人,其中李五玄孙李大澜是最有名的一位。《泉州府志》记载:“明嘉靖乙丑科进士,任江浦县令,志称其雅志节俭,廉而有威,历升常州同知、大仓知州。”穆宗钦赐“名宦”匾额奖励。李大澜为官23载,重视农耕,提倡教育,断案公正,深受人们爱戴,于明万历年间辞世。泉州知府在出殡大灯上亲书“泉府孝男 七县孝孙”。

  前往李五故居的巷弄,有一堵厚48公分的“出砖入石”墙。转至大门,才发现此乃泉州名宅黄朝阳文魁宅,同时也是古代“天旌孝子祠”的所在。

  古厝依然保有明代风格,不论是完整的出砖入石墙,还是印有八卦图的横梁,抑或是种在室内数百年的龙眼树,都让人感受到主人对老宅的呵护和用心。

  老宅天井前有堵墙,外壁镶红砖“万”字纹,内壁镶红砖“亚”字纹,极具特色。纹样有何寓意,黄家人也不知其所以然。踏上6米长的明代台阶,往前就是祖厅。祖厅里略显沧桑的梁柱上雕刻精美,横梁印有大大的八卦图。

  “原本面积非常大,祖父将一进卖与他人,如今占地约1亩。”黄氏两兄弟及其母亲介绍,老宅已有五六百年历史,原系三进三开间建筑,两边各有护厝,现仅存两进,东边护厝改为巷,西边护厝也已改建。

  龚宅西墙外侧有一尊端坐莲花宝座的观音像。古榕巷曾有一座观音亭,在上世纪50年代被毁,亭内观音石雕被遗弃巷口,后来龚宅翻修时,将石雕嵌入墙体,这尊观音像由此保存至今。

  相传老宅是明朝宣德年间,泉郡巨富李五建给早年守寡的大儿媳居住的。清乾隆三十七年(1772年)为惠安张坂黄氏望族买断,作为黄氏宗祠。宗祠原有“孝子祠堂”额匾;祠内香案桌的木背墙上曾挂有“天旌孝子祠”的竖匾。

  1661年清政府下令沿海大规模迁界,黄士珍的房子恰好在界外,其母早逝,其父病危在床,一时走不了。他苦求哨兵允其多住几天。十日后,父病故。十年后黄士珍欲将双亲的遗骸带回界内安葬时被抓,他痛哭流涕,孝子之义感动了士兵,士兵便留情将其放回。

  “天旌孝子祠”匾是清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为表彰黄土珍之孝义而题,黄士珍的事迹也载入史册,现匾额亦失。黄朝阳是黄士珍之子,为清雍正元年(1723年)举人。

  这里是龚宅,门楣上有新旧两张牌,新牌36号,旧牌22号。主人说,保留两张门牌号,是为了方便从这里走出去的龚氏后人寻祖问根时找到回家的路。

  古厝建于清道光年间,资料记载,这里曾是龚氏宗祠,占地一亩左右。目前整座房子分两进两落,后面院落由于年久损毁,主人拆除盖上了一幢小楼房,而前面院落仍保留百年前格局,古色古香。萧秀仁逐一介绍院内涂有金粉的雕梁画栋。在大厅正上方,两只木雕的金色凤凰栩栩如生,窗户上的雕刻细腻精致,人物造型生动,惟妙惟肖。午后的阳光穿过缝隙,投射在金粉上,金光闪闪。

  “这些东西都很珍贵,幸亏我当年保护得好。”萧秀仁说,上世纪70年代初,一些建筑物上的雕刻遭打砸毁坏。为了保护这些宝贝,她将门楣、窗户上的雕刻用泥灰等东西涂抹掉,待到80年代,才用刷子清洗,这些金色木雕得以重焕光彩。

  龚宅西墙外侧有一尊端坐莲花宝座的观音像。萧秀仁说,古榕巷曾有一座观音亭,上世纪50年代被毁,亭内观音石雕被遗弃巷口。后来龚宅翻修时,将石雕嵌入墙体,这尊观音像由此保存至今。

  “每年春节来拍照的人特别多。”萧秀仁说,很多人对他们家的房子感兴趣。30年前,北京一家电影制片厂曾到他们家取景,就重点拍摄了大厅的两只“金凤凰”。

  几年前,一位来自法国的后生家看重龚厝并求租,萧秀仁将西厢房出租,这间房曾是她年轻时从旧馆驿嫁入龚家的婚房,当时她打算将木质墙板间的裂缝修补后再出租。后生家赶紧拦下,连说保持这种原生态才是真实的。有意思的是,这个当了四年房客的后生家租房却不入住,平时仅在此读书,偶尔带一些外籍朋友来参观。

  龚宅东附厝墙上图案精美,红砖白灰相间。30年前这里还是厨房,萧秀仁花500元搭建了洗菜、洗碗用的水泥台,挡住了部分图案。后生家说,这些图案很漂亮,应该还原。萧秀仁听从他的建议,拆除水泥台,恢复附厝原貌。

  每年都有龚家后人来此寻根问祖。100多年前,龚宅就有子孙漂洋过海,前往新加坡、美国等地。为方便龚氏海外游子找到回家的路,萧秀仁特意保留了22号这个曾经的老门牌。

  倘若不是门口悬挂着“许邦光故居”的牌子,可能鲜有人知道古榕巷62号曾是清代翰林、光禄寺卿的府第。

  从侧门进入,首先是摆满盆栽的庭院,使人顿感心旷神怡。正厅前柱的拱斗留有飞天仕女雕刻,厅中大梁“富贵满堂”清晰可见。庭院内有一辆凤凰牌自行车,自1975年起就是许邦光第五代裔孙许灿坤的“坐骑”。

  “门牌60号、62号、64号、62-1号都在原有故居范围内。”据记载,许邦光故居原占地约三亩,主体建筑为三进三开间大厝,后有园林一座。园中有大型假山在大池中,三峰并峙;三座小石桥分通三峰,组成可容小舟的曲桥。

  后来经过大修,前落成为一片空地,后落于数年前建起了小洋楼。如今故居仅剩一进三开间。而宅第原先在三朝巷中有长约百米的“灯排厝”及小宫庙,今或已废或易主。

  许邦光为晋阳陈村许厝人,后迁居泉州市区古榕巷西侧。许邦光出身书香世家,于清嘉庆十三年(1808年)乡试中举,三年后恩科进士,后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,转侍读学士,先后任庶吉士教司、会试主考官、湖南学政,后官至光禄寺卿。

  作为《大清一统志》福建卷编修官,许邦光一生著作颇丰,书法名噪一时。许灿坤小时候还曾在故居看过先祖的书法作品,惜今已失传。

  史料记载,许邦光和林则徐是同榜进士,两人交往甚密。许邦光长林则徐5岁,两人交谊甚笃,这一点在林则徐写给许邦光的手札中有所体现。林则徐路过泉州时,必登门造访。

  “几代人都出过教书匠。”许灿坤说,自许邦光后曾祖父辈、祖父辈均出过不少教师,他的大姐就是教师。

  唐天宝六年(747年),此地是“水陆堂”所在地,乾符六年(879年)扩为院,号“护国水陆院”。宋嘉祐年间(1056—1063年),泉州知州蔡襄将此地改为禅院,后废为都监廨舍,复为添差通判厅,又改为南外宗正司,宋末司废。

  元至正间(1341—1368年),以故址之半为清源驿,余地复为禅院。明洪武间(1368-1398年)名“水陆寺”。嘉靖、隆庆年间(1522—1572年),监察御史汪旦废寺为宅,移寺于开元寺西,旧迹遂亡。

  作为南外宗正司旧址,如今进入梨园剧团的庭院,除了“文宫翁仲”的石像,难寻当年踪迹。

  古榕巷5号,是传说中的“火烧衙”的旧址所在地。西街一带历史上曾是泉州府及晋江县诸多政府机构所在地,诸多府衙林立,但后来多遭毁弃,只有“火烧衙”此地名因衙门遭遇火灾而得以保存。此地后来成为明代理学家陈琛后裔小宗祠,如今厅堂尚在,却已残破。

  古榕巷19号,系茶商庄文良建于清朝同治年间。庄氏祖上从晋阳迁入古榕巷,宅第三开间三落双护厝,一进大门前原有一排木制的棂门,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。

搜索